【編譯陳玫伶綜合外電報導】傳統僵化的教育越來越讓家長無法忍受,標榜以人為本、因才施教的體制外教育吸引了許多父母加入。根據《Timberjay.com》報導,大量的線上課程或線上學校,已為許多父母親開啟另一扇窗,讓他們更融入孩子的教育過程。
在美國明尼蘇達州,如果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,父母必須遵守法令規範,到學區教育單位登記,還要提供疫苗注射記錄、學習計畫和每年進行學習成就評估。父母親不需要繳交孩子的評估結果,但必須全權承擔孩子的教育費用。
在家自學3模式
在家自學的方法有3種,有些家庭選擇第一種,或是混合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。第一種是傳統的在家上學(school-at-home)。由父母親擔任教師角色,孩子和公立學校的學生作息相似,按照課表學習,可能還有信仰或聖經研讀。學生多半使用教科書或線上教材,完成練習題,也會有每日功課。美國坊間可以找到許多種在家學習的功課表,父母親可全套購買或選擇特定課程。
第二種是有許多家庭使用的計畫運作方式(project-based approach)的學習。挑好幾個孩子有興趣的主題,進行長時間的專題探討,即使孩子年齡不同,也可以投入相同主題。他們會先設立好多元目標,盡可能把主題融入語言、科學、數學、藝術、音樂和歷史等各種科目,家長可透過圖書館、田野調查、社區訪視、紀錄片和其他資源執行研究,孩子也可以用大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學習成果,像是創意剪貼簿、影像或其他的藝術創作。
第三種在家自學法稱為興趣主導的學習或非學校教育(interest-led learning or unschooling)。非學校教育有許多不同定義,基本前提是必須為孩子感興趣的事物,才會有高效率的學習。這類孩子可能得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在同一個主題上,超越了傳統對主題式學習的認知。
父母親會積極參與過程,幫助孩子找資源、導師和其他促進學習的媒介。父母親給予孩子高度的學習自主性,不過,家長仍必須創造一個生動的學習環境才有好的學習效果。
培養自行學習能力
迪塞拉家的女兒今年開始在家自學,家長會選擇了基督教背景出版商的課程,以傳統教材配合線上學習和書寫練習。迪塞拉通常從上午9點開始上課,那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時刻。
道爾家的孩子會遵循父母親規定的目標學習,每天她們要上2到9個不等的科目。在家自學讓家人和寵物有較多的時間相處、看書閱讀,一起進行兩人都喜愛的事情或挖掘新興趣,例如向鄰居學習編織。
拉爾森家的孩子準備在家自學之前,拉爾森瀏覽了好幾種課程,他非常審慎,在讓孩子離開學校之前,考慮了一整年。現在兩個自學女孩大部分時間都能自己用光碟學習,每天大約花1到3小時研讀課程作業,她們喜歡在電腦上做練習題。拉爾森要等到年底女兒們的學習成就評量出來後,再考慮來年是否繼續在家自學。
逵克家為孩子選擇的教育方式是折衷辦法,因為夫妻都在家工作,有條件彈性地教育小孩,他們認為,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教材,再運用社區連結教育孩子,也就是說,孩子的學習沒有課表。他們最常以日常生活中的閱讀與數學來教育孩子生活技能。
家長從懷疑到支持
逵克家小孩的奶奶和外婆都是教師,她們一開始對孫子在家自學感到懷疑,不過現在她們感受到孩子的學習興趣,也非常支持這種方式。
7歲的孫女喜歡閱讀,已經在讀超越同齡小孩程度的書籍,3歲半男孩的閱讀興趣才從數個月前開啟,正在學拼字、書寫和發音。逵克夫妻坦承不知道孩子要在家裡自學到幾歲,他們也並非反對學校教育,但只要對孩子有助益,他們願意一直持續下去。未來他們準備先複習代數和化學,把日常生活中碰這兩個科目的技能與實驗精神教給孩子。